放下罣礙 上 |什麼是罣礙?



各位門生朋友,今天我們要聊的主題是「罣礙」。

什麼是罣礙?

在開始聊「罣礙」之前,先來問問自己,有沒有經歷過以下這些行為:

你是不是常常在洗澡的時候,腦袋突然冒出一句:「啊!我當時應該這樣回他才對!」吵架每次都吵輸,結果就邊洗邊在心裡自導自演了一場小劇場?
 

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:明明準備要睡覺了,結果腦袋開始不斷重播某一件小事,從 A 角度想、再從 B 角度想,翻來翻去還是想不完,結果整晚睡不著?
 

你是不是也常常糾結:要不要傳那則訊息?傳了怕後悔,不傳又一直惦記,最後一整天心情都被綁住?
 

如果這三個問題,有一題讓你笑出來,或覺得「這說的不就是我嗎?」那麼,恭喜你,你已經體驗過「罣礙」的日常版。因為它就是這樣─事情明明已經過去,或尚未發生,但我們的心偏偏不想放,一直抓著不放。
 

「罣礙」這兩個字,聽起來古意盎然,但說穿了,就是 心裡卡住的東西,就是煩惱。就好像我們背著一個看不見的背包,裡面塞滿了各種小石頭:別人一句無心的話、一個沒回的訊息、一場不完美的表現。單看一顆石頭都不重,但當這些石頭越積越多,背起來就會覺得好沉。你明明想往前走,可是背包的重量讓你邁不開步伐。這就是「罣礙」,看不見,卻很真實。
 

罣礙,有時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,而是一些小小的心結,卻在我們的心裡慢慢堆積,越來越重。比方說,你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驗:一件事情早就過去了,可是你心裡就是反覆想,一直走不出來?或者有人一句話刺痛了你,明明他可能已經忘了,但你卻記在心裡久久不散。這些,就是罣礙。
 

還有一些時候,罣礙來自於「牽掛」。像許多父母,常常放心不下兒子女兒,甚至連女婿、媳婦、孫子孫女,都要一一掛在心上。小孩生病了、媳婦加班了、孫子功課不理想,父母就忍不住跟著緊張,操心到晚上睡不著。這份愛,本來是溫暖的,但當它變成心裡的壓力時,也會成為一種罣礙。
 

還有一種情況,就是對未來的擔憂。我們常常會想:萬一今年度考績不好怎麼辦?萬一公司要裁員我怎麼辦?萬一俄羅斯跟烏克蘭繼續打下去怎麼辦?這些「萬一」,會在心裡堆出一個又一個的石頭,壓得我們喘不過氣。這種預設的焦慮,也是一種罣礙。
 

所以說,罣礙不是外在的東西,而是我們自己在心裡築起的障礙。它可能是一句話、一個念頭、一份擔心,甚至是一個小小的期待,卻能讓我們停在原地,日子過得不快樂。
 

而我們常常沒有察覺,還以為「就是這樣吧」。但事實上,當罣礙越積越多,我們就會覺得人生特別沉重。就像背著一個越來越重的背包,原本好走的路,突然變得很辛苦。


 

當人生遇到轉折,罣礙往往悄悄地浮現。門生V的故事正是一段從糾結到放下的歷程,也是一場信念與選擇的修煉。

原本門生V的辦公室已經使用了八、九年,卻因房東移民而必須出售房產,讓她不得不面對搬遷的現實。這突如其來的變動讓她焦急地尋找新地點,心中充滿不安與牽掛。在尋找新場地的過程中,她一方面請祖師指引,一方面又找算命老師幫忙評估地點的吉凶。即使祖師給出的地點跟算命結果都很好,她仍因建築師的意見而猶豫不決。這份執著成了她心中的罣礙,使她錯失了幾個不錯的選項。前前後後,門生V在搬遷這件事上糾結了近半年。她努力聯繫中介、安排看場地,卻屢屢碰壁。即使有心儘快解決,卻始終無法順利落實,讓她陷入深深的焦慮與無力感。直到某天中午,她坐在希夷門道場滑手機,意外看到現在的辦公室地點。雖然建築師仍未完全認可,但她選擇放下過去的堅持,順勢租下這個場地。這一放下,讓她的心境豁然開朗,也開啟了新的篇章。她心中感謝祖師的安排。不再執著於建築師的評語,而是相信這一切自有安排。如今的營運順利,也印證了她當初放下的選擇是正確的。
 

門生V的分享提醒我們:有時候,罣礙不是外在的障礙,而是內心的執念。當我們願意放下那些「一定要怎樣」的堅持,人生的路就會自然展開,輕盈而自在。

 

所以,所謂的「放下罣礙」,是學會看清楚:哪些東西真的是必須背在身上的,哪些東西只是自己加上去的負擔。

當我們能把那些多餘的石頭,一顆一顆放下來,人生的步伐就會輕快許多。


更重要的是,我們還要分辨清楚:

哪些事,是屬於自己的責任、自己能掌握的,這些就應該勇敢承擔,努力去做好。

而那些不在我們掌控之內的事,就要學會交給老天爺,交給祖師,因為只有這樣,心裡才會真正放鬆,不至於被無法控制的東西壓垮。

 

這樣分得清楚,我們既能盡好自己的本分,又能讓心回到平安的狀態。